數據建模的真相!為什么90%的團隊都在做無用功
"老張,我們的用戶畫像模型又崩了,業務方明天要數據,怎么辦?"
這已經是這個月第三次了。發消息的小李是某互聯網公司的數據工程師,入行兩年,技術不錯,但總是被數據建模這件事搞得焦頭爛額。
其實小李的遭遇并不是個例。 我在數據圈混了十多年,見過太多這樣的場景:
團隊花了幾個月時間精心設計的數據模型,上線沒多久就被業務方嫌棄太復雜"不好用
";技術團隊加班加點優化模型性能,結果業務需求一變,前面的工作全白費。問題到底出在哪里?為什么大部分團隊在數據建模上都在做無用功?
第一個真相:你以為的需求分析,其實是在自欺欺人
大部分數據團隊接需求的方式都有問題。
有這么一個典型的場景:業務方找到數據團隊說,"我們需要一個用戶行為分析的數據模型,要能看到用戶的點擊、瀏覽、購買行為。
"
數據團隊聽了,覺得很清楚啊,于是開始設計用戶行為事實表,把點擊、瀏覽、購買這些事件都記錄下來,還貼心地加了時間戳、設備信息、地理位置等維度。
結果模型上線后,業務方一臉懵逼:"這個轉化率怎么算的?為什么我看到的數據和運營后臺不一樣?
"
問題就出在這里——你以為你理解了需求,其實你只是聽到了表面的描述。
真正的需求分析不是記錄業務方說了什么,而是要挖掘他們為什么要這個數據。
同樣是"用戶行為分析",如果是為了優化產品功能,那重點應該是用戶的操作路徑和停留時長;如果是為了精準營銷,那重點應該是用戶的興趣標簽和消費偏好。
我有個朋友在某電商公司做數據架構師,他們團隊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接到任何需求,都要先問三個問題:
"這個數據最終是給誰看的?"
"他們拿到數據后要做什么決策?"
"如果沒有這個數據,他們現在是怎么做決策的?"
這三個問題看起來簡單,但能幫你快速定位真正的業務痛點。很多時候,業務方自己都不清楚要什么,他們只是覺得"應該有個數據看看
"。
更要命的是,很多數據團隊為了顯示專業性,喜歡把簡單的需求復雜化。業務方要個"日活用戶數",你給他設計了一套包含十幾個維度的用戶活躍度分析模型。
業務方看著密密麻麻的表結構,心里只有一個想法:"我就想知道今天有多少人用了我們的產品,為什么這么復雜?"
第二個真相:技術驅動的建模思路,注定要踩坑
很多技術團隊在做數據建模的時候,習慣性地從技術角度出發。
"我們用星型模型,性能好。"
"雪花模型更規范,符合第三范式。"
"這個字段可能以后會用到,先加上。"
聽起來很專業,但實際上是在為技術而技術。
我見過一個團隊,為了追求"完美的數據模型
",設計了一套極其復雜的雪花模型。用戶維度表拆分成了基礎信息表、行為偏好表、消費能力表等七八張表。技術上確實很優雅,符合所有的建模規范。
但業務方要查個簡單的"用戶購買轉化率",需要關聯五張表,SQL寫了三十多行。每次查詢都要等好幾分鐘,業務方直接放棄了,回去繼續用Excel手工統計。
這就是典型的"為了建模而建模"。
真正有效的數據建模,應該是業務驅動的。先搞清楚業務方最常用的查詢場景,然后針對這些場景來優化模型結構。
比如說,如果業務方80%的查詢都是按時間和渠道來分析用戶行為,那就應該把時間和渠道作為主要的分區字段,即使這樣做會導致一些數據冗余。
性能和規范性之間,永遠要優先考慮性能。業務方不會因為你的模型符合第三范式而給你加薪,但他們會因為查詢速度慢而投訴你。
還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很多團隊在設計模型的時候,只考慮了當前的業務需求,沒有考慮業務的發展變化。
之前見過一個案例,某公司的數據團隊為電商業務設計了一套完美的訂單分析模型。但半年后,公司開始做直播帶貨,原來的模型完全不適用,因為直播訂單的業務邏輯和傳統電商完全不同。
結果就是推倒重來,前面幾個月的工作全部白費。
第三個真相:落地實施才是真正的考驗
模型設計得再好,落地不了也是白搭。
很多團隊在設計階段考慮得很周全,但到了實施階段就開始各種妥協。
數據質量不行,就先湊合著用;ETL任務經常失敗,就手工補數據;查詢性能不好,就讓業務方"耐心等待"。
這種做法的后果就是,模型雖然上線了,但沒人愿意用。
我有個前同事,現在在某金融公司做數據總監。他跟我分享過一個經驗:"數據模型的成功與否,不是看設計得多完美,而是看有多少人在用。
"
他們公司有個規定,任何數據模型上線后的第一個月,都要統計使用情況。如果日均查詢次數少于10次,就要分析原因,要么優化模型,要么直接下線。
這個做法看起來有點殘酷,但確實有效。它逼著數據團隊從用戶體驗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而不是沉浸在技術的完美主義中。
另外,很多團隊在實施階段還有個通病:喜歡一次性把所有功能都做完。
業務方要個用戶畫像,你就把用戶的所有屬性都建模進去,從基礎信息到行為偏好,從消費能力到社交關系,恨不得把用戶的祖宗十八代都分析一遍。
結果就是開發周期拖得很長,等模型上線的時候,業務需求可能已經變了。
更好的做法是MVP(最小可行產品)思路:先做一個最簡單的版本,滿足核心需求,快速上線,然后根據使用反饋逐步迭代。
比如用戶畫像,第一版可能只包含基礎信息和最近30天的行為數據,但能保證查詢速度快,數據準確。等業務方用起來了,有了更多需求,再逐步增加維度和功能。
這樣做的好處是,你能快速驗證模型的有效性,避免在錯誤的方向上浪費太多時間。
結語
數據建模這件事,說到底還是要回歸本質:為業務創造價值。
技術很重要,但技術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一個能讓業務方快速獲得洞察、做出決策的簡單模型,遠比一個技術上完美但沒人使用的復雜模型更有價值。
見過太多技術團隊,花了大量時間精力去追求所謂的"最佳實踐
",結果做出來的東西業務方根本用不上。也見過一些看起來"不夠優雅
"的模型,但因為解決了實際問題,成為了公司的核心數據資產。
數據建模沒有標準答案,只有適合不適合。與其追求完美,不如追求有用。先讓模型跑起來,解決實際問題,然后在使用中不斷優化,這才是數據建模的正確姿勢。
記住一句話:好的數據模型不是設計出來的,是用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