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大廠改版都在做用戶分層設計?效果超明顯!
我最近看了很多大廠/名企的改版復盤后,我發現一個很常用也很好用的設計思路,那就是:
用戶分層
國內大廠的產品大多綜合性越來越強,例如賣菜的打車 APP、做直播的音樂 APP、做家政的外賣 APP……
為了滿足用戶需求的較大差異,頁面設計不得不變得越來越臃腫。如果設計得好,產品看起來就會像便利店一樣,感覺便利快捷。如果設計不好,產品看起來就會像雜貨鋪一樣,整個亂七八糟;
由于用戶需求差異過大,如果只用一套界面作為首頁,難度極高,也很可能導致所有用戶都不滿意。
為了確保幾類主流用戶的體驗,很多產品都會在設計上進行用戶分層。簡單來說,就是給不同的用戶展示不同的頁面。這個概念一點也不新,甚至對于信息型產品來說,給用戶推薦不同的內容是最基本的。
例如同樣是視頻網站用戶,喜歡游戲的和喜歡追星的,看到的內容差異就很大。但是這種內容差異化,屬于用戶分層運營,并不需要多套設計方案,只要往一個頁面塞不同內容就行了。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用戶分層設計,必須提供多套設計方案才行。
用戶分層設計不同于用戶分層運營
如果只是內容需求不同,用戶分層運營就可以了,并不需要設計多套頁面。但如果是用戶習慣和常用功能上的差異,那就很難用同一套頁面框架來應對了。舉個例子,喜馬拉雅會員購買頁,已購和未購狀態的就有差異。
對于未購用戶來說,這個頁面主要是展示運營活動,吸引用戶下單。而對于已購用戶來說,這個頁面主要是展示會員服務,并提醒用戶續約。這兩種狀態,如果做簡單點也可以合并成一套框架,把文案、按鈕之類的換一換也行。如果做復雜了,有時會感覺比較難合并,合并后維護成本反而更高,得出兩套設計方案。
不同類型的產品對于用戶分層設計,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類:
- 整體分層
- 局部分層
- 自主選擇
接下來我就用具體的案例,給大家講一講這三種用戶分層設計方式:
整體分層
58 這個產品,有人說是找工作的,有人說是找房子的,還有人說是找家政維修的……
以上這種差異,其實也還是可以通過用戶分層運營來解決。
但是 58 真正的復雜性在于,用戶使用習慣的差異:
預裝型用戶是被動地發現自己手機上有這么一個 APP,并不了解功能,需要首頁能夠快速展示其功能價值,并吸引留住用戶。
服務型用戶把這個 APP 當功能型產品使用,打開時通常有明確的目的,例如找家政服務的。
內容型用戶把這個 APP 當信息型產品用,打開時目的不是特別明確,大部分時間在瀏覽查看,例如求職看崗位。
58 自己的設計團隊也意識到了用戶差異的問題,于是設計了三套首頁。雖然三套首頁都用一些通用組件,底部也都是瀑布流,但是布局和模塊都有差異。
仔細看看,你會發現預裝型首頁模塊更加豐富,能夠更多地展示功能價值,吸引用戶嘗試使用。服務型首頁功能模塊更加精簡,重點更突出,使用起來更加快捷方便。內容型首頁強調信息的展示和社群入口,功能入口反而是露出最少的。
局部分層
作為投資理財類產品,蛋卷基金對于用戶分層做得更細致。購買基金的用戶之間,最大的差異是未購買過的用戶和已購買過的用戶,前者更需要學習引導,后者更需要了解行情。
雖然這兩大類里面,也還是有很多小類別,但這些是有辦法用頁面內的模塊設計解決的。
所以最終蛋卷基金只在信息展示區塊進行用戶分層設計,并沒有做整體差異化。
改版上線效果,也是很不錯。
自主選擇
前面說的案例,都可以根據渠道來源和使用記錄來進行對用戶進行自動歸類,并進行差異化設計。但有些時候,用戶的區別很難自動判斷,這時就需要讓用戶自己選擇了。
例如智聯招聘 APP,進去后就會讓你選擇身份,進去后的流程和界面完全不同。
起點閱讀 APP 也允許用戶自主切換頁面樣式,提供了圖墻和列表兩種形式來展示信息。
他們之所以不提供一個統一的方式,就是因為數據發現,這兩種模式的數據表現一半一半。既然用戶各有喜好難以找到好的統一方式,就干脆都放出來,讓大家自主選擇。
總結
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都是希望方案越少越好,所以會盡量在首頁上滿足各類人群的需求。但是對于一些用戶群明顯較為復雜的產品,進行用戶分層設計,反而比統一方案更簡單。
如果真的遇到反復討論都舉棋不定的情況,那就可以考慮考慮使用用戶分層設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