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墨色
審校 | 千山
8月,人形機器人“有點忙”。
馬斯克早早在推特為即將于9月發布的Optimus(“擎天柱”)“造勢”,將網友的期待值再一次拉高;雷軍“搶先一步”,在小米發布會上推出CyberOne(“鐵大”),并與之互動,讓人形機器人與“雷軍談低谷期”等關鍵詞成為當晚微信朋友圈最熱的詞匯;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的人形機器人或唱歌或表演,愣是在一眾款式各樣、功能各異的“機器人總動員”中“殺出”一條路,引起觀眾駐足觀賞,并頻頻登上新聞頭條…
大佬們的入局,點燃了人們對人形機器人的關注熱情,“人形機器人風口已來”“人形機器人的萬億級藍海市場”等言論層出不窮,討論聲不絕于耳。
看到這些,不禁讓人好奇:人形機器人真的要走進人類生活了嗎?人類為什么需要人形機器人?需要的又是什么樣的人形機器人?
在小說《克拉拉與太陽》中,石黑一雄創造了一個克拉拉形象,定位是陪伴孩子成長的太陽能人工智能機器人(AF)。“她能夠接受并且融合她所看到的身邊的一切。”,熱愛觀察和學習,具有成熟的理解力,甚至能夠“自主思考”,守信用——因為和喬西有了約,便拒絕其他小朋友的示好,執著地等待喬西的到來——“我們約好了的。”
她擁有人類的一切美好品質,甚至是那些人類都不具備的……
人形機器人要多好才能夠走進人類,并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假如將克拉拉作為標準上的一個刻度,按照目前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水平來看,距離人類遇見“克拉拉”還需要多久呢?
人形機器人,新的風口?
人形機器人并不是一個新話題,但將它從“黑科技”行列炒熱并帶進賽道,馬斯克“功不可沒”。創辦特斯拉,一舉將汽車帶進電動化時代;發射SpaceX上太空,開啟航天事業商業化新征程……
無疑,馬斯克是個善于制造話題甚至風口的人,而當他將目光瞄向人形機器人后,資本的目光也跟著轉過來了。
2021年8月19日,馬斯克在首屆特斯拉人工智能日上,提出將推出人形機器人—— Optimus(“擎天柱”),旨在從事重復性高、單調枯燥的危險工作。并揚言“未來要讓機器人進入家庭”。
特斯拉公布的人形機器人Optimus概念圖(圖片來源:網絡)
聲音一出,一片嘩然,科技愛好者、媒體紛紛熱議。而在資本層面,人形機器人股價一路上漲,甚至帶“火”了上下游產業鏈企業的發展。
今年4月,馬斯克又在強調,Optimus是特斯拉2022年最為重要的產品開發項目,甚至超過汽車,并將在2023年“適度量產”。
因此,當馬斯克不久前預熱擎天柱原型機將于9月30日舉辦的第二屆特斯拉人工智能日上發布亮相時,網友早已摩拳擦掌、翹首以待,想看看擎天柱到底能夠做到什么程度,讓馬斯克可以“豪言”說出將適度量產?
但出乎意料的是,還沒有等來特斯拉的“擎天柱”,卻先等來了小米的Cyber One,又稱“鐵大”。
小米人形機器人Cyber One(圖片來源:小米官網)
8月12日,在小米發布會上,當Cyber One“手捧”一枝花,慢騰騰地走向雷軍,并與之互動時,發布會的熱度達到頂點。因為在這之前,小米似乎并未向外界透露過要“造”人形機器人的想法。Cyber One是小米首款全尺寸人形機器人,身高為177厘米,體重達52千克,符合一個成年人類的標準形象。
雷軍表示,Cyber One是由小米機器人實驗室全棧自研完成,除了能實現雙足運動姿態平衡外,四肢強健、動力峰值扭矩300Nm等四大技術能力外,還可感知人類情緒;對真實世界三維虛擬重建。
CyberOne的性能介紹(圖片來源:小米官網)
此外,雷軍還表示,集團自動駕駛部門的很多技術,也應用在CyberOne上,構成了仿生機器人的“大腦”。
談到此處,不禁想到,特斯拉的擎天柱似乎走的也是這個線路。馬斯克曾表示,擎天柱將復用特斯拉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有望采用特斯拉FSD的計算模組和方案?!跋胍鉀Q自動駕駛問題,需要先解決真實世界的人工智能”。按照這個角度來看,特斯拉造人形機器人,似乎心思不僅僅只在機器人,更大的布局似乎與車逃不開聯系。
車企造人,意在車還是人?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自動駕駛將成為車輛發展的終極目標,正不斷成為人們的共識。
2021年8月,在百度世界大會2021上,李彥宏提出“汽車機器人”概念,稱未來汽車進化的方向是按照汽車機器人的方向進化。讓汽車與機器人的邊界開始交融。而車企開始“造人”,也不再是新鮮事。特斯拉自不必說,小米雖不是車企,但也已明確了造車計劃,并已組建超過500人的團隊專注打磨自動駕駛,劍指2024年進入行業第一陣營。
此外,造車新勢力“蔚小理”中的小鵬,在去年9月推出了四足機器馬“小白龍”,搭載了小鵬汽車全棧自研的智能駕駛技術,擁有“視覺+激光雷達”的感知系統,可自主運動。并且,今年7月,小鵬汽車表示旗下生態企業“小鵬鵬行”獲得由IDG資本領投,小鵬汽車等股東跟投的超1億美元的A輪融資,官方表示這是近兩年來中國較大的仿生機器人單筆融資。
李小鵬更是表示,“將來智能汽車的廠商都會同時是智能機器人的廠商,相信智能汽車跟智能機器人將會產生1+1>2的效應”。如果早前人們還覺得小鵬“造人”,就像造飛行汽車一樣,只是“副業”或噱頭,那么這樣一頓操作下來,似乎證實,小鵬正在下一盤更大的棋。
小鵬鵬行機器馬(圖片來源:小鵬鵬行官網)
其實,從底層技術層面來說,智能機器人和自動駕駛在多方面是相通的。對于智能機器人來說,不管是ToC場景的掃地機器人、導購機器人,還是ToB場景的倉儲物流機器人AMR、AGV等,在移動時所涉及的地理位置重構、路徑規劃、導航、視覺傳感,以及算法等方面,與汽車的自動駕駛所涉及的問題并不二致。只是,汽車的自動駕駛是行駛在馬路上,場景更為復雜,對于技術性、安全,有著更高的要求,難度更大、周期更長。
于是,選擇較自動駕駛難度較低,更容易生成產品的智能機器人來作為漫長攻堅戰中的“先行隊伍”,似乎成為更多車企的優先選項。既可以進行原始的數據積累、技術迭代,又可以宣揚自身的自動駕駛品牌,可謂“一舉兩得”。
因此,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小米的人形機器人,“品牌秀”的成分更多一些。
或許在這場熱鬧中,“人”不是重點,但回顧其發展史,會發現,人形機器人還是在一步步走向人類的。?
人類近百年的人形機器人之夢
關于人形機器人,或許大眾更為熟悉的是愛而不得的“剪刀手愛德華”,或《西部世界》中具備覺醒意識,想要絕殺的機器人形象,等等。但實際上,這些都已經是比較“成型”的人形機器人形象。就像現實中很多科技產品都可以在早期的科幻作品中找到原型一樣,人形機器人也不例外。
Android一詞的本意就是“人形機器人”。1886年,法國作家維利耶·德·利爾-阿達姆在小說《未來夏娃》中描述了一種人造的女性機器人,自此開啟了人形機器人的更具現代意義的定義范疇。
而彼時距離真正意義上的“實體”人形機器人的問世,還有四十多年的時間。
1927年,美國西屋公司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臺人形機器人 ——Televox,并在紐約世界博覽會上展出,它并不具備行走的功能,但可以抬起接收器“接聽電話”。
1933年,西屋公司又發明了一款人形機器人——Elektro,具有軀干、手臂和腿,制作材質復雜多樣,包括鋁、熨斗的電源線、咖啡壺等。
接下來的再一個四十年間,各國的研發團隊仍舊在不斷努力,試圖研發出功能更為強大的人形機器人,但結果并不甚理想。
直到1973年,日本早稻田大學研發出了世界上第一臺真人大小的人形機器人—— WABOT-1,它具有兩只機械手和兩條機械腿,得益于肢體控制系統、視覺系統,以及對話系統,可以進行簡單的肢體控制和對話。
此后,一些企業所研發的人形機器人開始朝著更具“人性化”的方向演進。
1986年,日本本田公司開始研發人形機器人。1986年—1993年,先后推出雙足機器人E0—E6系列;1993年,類人型仿真機器人P1誕生,可以模擬人類開關門、搬東西等動作。接下來幾年,P2、P3相繼問世,身高也朝著人類的方向演進。
2000年10月,仿真機器人P4,即 ASIMO(阿西莫夫)問世,它身高一米二,宇航員造型,能夠雙腳直立行走,經過不斷地迭代、升級,最終版本的 ASIMO已然具備類似人類的步行方式,可以以近9公里的時速奔跑、倒行、跳躍、跟隨人類行進等,可以說是機器人歷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而以四足“機器狗”名聲大噪的美國公司波士頓動力,也在持續研發人形機器人。早在2009年便推出了人形機器人Atlas,但直到2013年才具備基本的行走能力。幾經迭代后,根據官網視頻展示,目前Atlas不僅能夠上臺階、后空翻等,而且已經學會了跑步、翻滾、倒立、跳舞等技能,甚至“跑酷”,更有甚者稱Atlas已經學會了自主規劃路徑……
而國內,在小米之前,也有一些人形機器人出現。比如,優必選不斷對其旗下人形機器人WalkerX進行升級,試圖讓“人形服務機器人最終走入家庭”。
還有達闥機器人,提出要到2025年打造機器人保姆的口號?!按蠓较蚴且鋈诵伪D?,希望人形機器人進入到家庭,為人們處理最基礎的又不得不做的家務,比如打掃衛生、做飯等,甚至是更進一步,幫忙照顧老人。
但即便人形機器人已經“行動自如”,波士頓動力也不敢輕易“妄言”將人形機器人投放市場。本質就在于,人形機器人是一個極其燒錢、費時,卻收獲甚微的領域,而想要做到“人類朋友”,更是荊棘遍生。
成為人類的朋友,道阻且長
機器人是一個恒熱賽道。從世界上第一臺機器人誕生,到如今,一個甲子的時間過去了,機器人賽道越來越寬。
咨詢公司Statista的預測數據顯示,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2022年預計達到6258.15億元,2028年將達到11150.71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0.73%;而2022年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為2027.36億元,到2028年有望達到7054.71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3.10%。
但人形機器人相較現如今較為成熟的工業機器人和常規型服務機器人,還有很多難關并未攻克。首先,在結構設計、硬件構成、控制算法、核心性能要求以及零部件選擇上,普通工業機器人的關節在2個—10個之間,而人形機器人關節數量預計在40個以上。關節數量越高,意味著更靈活。
此次小米推出的Cyber One身上的關節數量達19個,而特斯拉的“擎天柱”,關節數或將達到40個,這也讓大家更想早點看到它的廬山真面目到底如何。
其次,在“感知—認知—決策—執行”等方面,現有人形機器人并不能很好地實現。相較于實驗室,不管是家庭還是學校、商場等場景中,實際情況都要復雜得多,在行走過程中,如何有效識別障礙并快速進行路徑規劃,協調自身行為等方面,都是很大的考驗。
對于一個身高、體重都逼近成年人的人形機器人來說,一旦摔倒,該如何將它扶起來都是一個頗具考驗的任務。
還有是思維方面。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似乎都可以輔助人類完成繁瑣、復雜的工作,為什么還需要人形機器人呢?或許是人形機器人可以在陪伴人類的過程中更具有“溫度”,這種“溫度”不僅僅體現在外形上,更是內在。
TA可以像人類一樣具有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穩定的情感和情緒,甚至是“超越人類”,規避了人類的自私、欺騙基因,而純粹善良、利他。
但就目前而言,即使AI技術愈發成熟,可想要真正像《克拉拉與太陽》所描述的那樣,人類在櫥窗中挑選自己中意的“克拉拉”,恐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
再或者,即使技術可以實現這一點,人類又真的敢賦予機器人這一“靈魂”嗎?
去年,英國科技公司Engineered Arts發布了其開發的人形機器人Ameca的視頻。視頻中,在一片寂靜下,“沉睡”的Ameca動了動肩胛骨,而后大夢初醒般睜開了雙眼,錯愕地看著世界。
人形機器人Ameca的“覺醒”(圖片來源:網絡)
網友紛紛看后紛紛表示害怕、毛骨悚然,“這是打開了潘多拉的盲盒嗎”……
人類總是這樣,對機器人的感情向來錯綜復雜,既想享受作為“造物主”的優越感,又害怕它們“覺醒”,變成危及自身利益的怪物。
當然,在當下,談論機器人的“道德邊界”也許為時過早。畢竟,目前最為現實的問題是能不能實現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如果人形機器人只能做到外形“類人”,卻找不到合適的商業化落地場景,長此以往下去,也只能淪為展會上逗趣的“吉祥物”,企業新品發布會上賺吆喝的“明星品牌”,又從何談起人形機器人的“覺醒危機”呢?
此時此刻,又在好奇馬斯克即將發布的“擎天柱”會不會令人耳目一新?
參考鏈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1946463052192408
https://app.myzaker.com/news/article.php?pk=6305e12cb15ec06df2014eb4
http://www.cww.net.cn/article?id=496329
https://www.tmtpost.com/baidu/6230233.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8829297022474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