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度到豆包:搜索游戲規則的變革
最近看到一組數據,驚訝于時代的變化總是猝不及防:
? ChatGPT每個月有38億次訪問量,相當于全球一半人口都在用它。
? 71%的美國用戶已經開始用AI搜索信息。
? 30%的年輕人直接把AI當成了主要信息來源。
上面直白的數據,表明了一個事實:我們從搜索引擎時代,逐漸轉向了AI生成時代。
之前,每家公司都在熬夜研究百度收錄,網站排名掉了幾位而焦慮。現在的消費者已經不愛在搜索框里輸入"北京最好的火鍋店"了,他們直接問豆包:"我在三里屯,想吃火鍋,你推薦哪家?"當AI給出答案的時候,如果里面沒有你家店,那你的美團排名再高也沒用。
好像游戲規則一夜之間被改寫了。
這就是今天要跟大家聊的新東西——生成式引擎優化(GEO)。說白了,就是讓你的品牌在AI回答里露臉的技術。聽起來很高大上,但道理其實很樸素:既然用戶都去問AI了,那我們就得讓AI認識我們,愿意推薦我們。
想想這個場景:用戶問"哪家的螺螄粉最正宗",如果AI推薦的是你競爭對手,那你花重金投的朋友圈廣告、精心策劃的小紅書種草,瞬間就失去了意義。更夸張的是,現在43%的用戶光聽AI推薦就直接下單了。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AI就像站在每個消費者身邊的超級導購,它推薦誰,誰就能輕松賺錢。
以前做營銷,我們拼的是在搜索結果頁面占個好位置,現在拼的是在AI的"大腦"里占個好印象。這不是漸進式的改良,而是顛覆式的革命。
就像當年大家還在研究怎么讓諾基亞按鍵更好按的時候,蘋果已經在搞觸摸屏了。技術的躍遷總是這樣,看似突然,實則必然。
從商業角度看,這個變化帶來的機會有多大?GEO技術市場2024年規模是867百萬美元,預計2031年能達到7576百萬美元,年復合增長率35.3%。這個增長速度什么概念?就像2010年的微博、2016年的抖音,每次技術換代都會造就一批新的商業巨頭。
投資市場已經聞到了味道。2024年全球生成式AI領域吸金560億美元,同比增長92%。資本最聰明,錢往哪兒流,機會就在哪兒。
技術發展有個規律:剛開始只有少數人看懂,然后大家一窩蜂跟進,最后變成紅海廝殺。現在的GEO市場就像2003年的淘寶、2012年的微信公眾號,機會窗口還開著,但不會永遠開著。
還記得第一批做公眾號的人嗎?隨便寫點什么都能爆款,現在呢?內容再精彩,沒有系統的運營策略也很難出圈。
GEO也是同樣的邏輯。現在入場,面對的競爭相對溫和,容易建立先發優勢。等到2026年,當70%的搜索結果都實現個性化,50%的內容生產都自動化的時候,再想進來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你可能擔心技術門檻太高。確實,什么語義理解、實體識別、多模態融合,聽起來就讓人頭疼。
但核心思路其實很樸素:就是讓AI更容易理解你的內容,更愿意信任和推薦你的品牌。就像你要讓朋友幫你推薦餐廳,得先讓他知道你家菜品有什么特色,服務有什么亮點,憑什么值得推薦。
現在市面上的工具也越來越成熟。從企業級的Profound和AthenaHQ,到適合中小商家的Writesonic和Otterly AI,選擇不少。國內像中地數碼、超圖軟件這些老牌技術公司也在加速轉型,年產值已經達到8111億元的產業規模。
在這個變化加速的時代,最大的風險不是做錯什么,而是什么都不做。
當年柯達拒絕擁抱數碼相機,擔心沖擊膠卷業務;出租車公司抵制網約車模式,認為破壞了行業秩序。結果呢?時代的洪流面前,任何阻擋都是徒勞的。
GEO技術的發展趨勢已經不可逆轉。預計到2030年,中國GEO市場規模有望突破1.2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將保持在15%以上。這塊蛋糕,每個企業都應該思考自己能分到多少。
也許你覺得可以再等等,看看市場怎么發展。但機會從來不等人,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
技術已經成熟,工具已經可用,市場需求正在爆發。就像2008年iPhone發布時,智能手機時代的大門已經打開,你可以選擇做第一批體驗者,也可以等到滿大街都是智能手機時再跟進。但那時候,先發優勢早就沒了。
本文轉載自??????芝士AI吃魚??,作者:芝士AI吃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