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首席營銷官的十大非AI領域的變革性創新
要點概覽:
CMO(首席營銷官)作為企業的“指揮者”:數字化轉型早已不只是IT的事情,CMO正在塑造客戶體驗和企業的數字化敘事。
顛覆即進步:Scott Anthony將顛覆重新定義為簡化復雜性、讓昂貴變得可負擔的驅動力。
歷史是最佳指南:《Epic Disruptions》強調,過去的成敗為應對AI與未來浪潮提供了最有價值的經驗。
創新悖論:企業往往不是因為忽視客戶而失敗,而是因為過于迎合昨日的需求,錯過了明日的機會。
集體創新:突破不是個人英雄主義的結果,而是生態系統、持續投入和領導者營造良好土壤的產物。
2011年,Capgemini與MIT聯合提出了“數字化轉型”的概念。十多年后,它的意義不減反增,尤其是對CMO而言。原因很明確:CMO常常是數字化轉型的戰略“指揮者”,既要塑造客戶體驗,也要構建企業的數字化敘事。他們的職責早已超越品牌與營銷推廣,如今還包括通過數字渠道和數字化產品重新定義價值交付。
這一趨勢在《Designed for Digital》中早有預示,該書指出數字化轉型帶來兩大成果:提升客戶體驗,以及創造能夠交付新型價值的數字化產品。今天,我們或許會把這種數字化產品稱為自主式AI——即能代表用戶自主行動、創造或獲取價值的智能系統。事實上,在我對自主式AI的研究中,幾乎復用了數字化產品的定義,這強化了轉型與創新之間的緊密聯系。
然而,很多主流討論卻把數字化轉型看作孤立的“史詩事件”。例如世界經濟論壇提出“第四次工業革命”,讓很多高管只顧盯著未來,卻忽視了歷史顛覆中蘊含的寶貴經驗,這種單向前看的思維是錯誤的。
Dartmouth塔克商學院教授Scott D. Anthony在新書《Epic Disruptions》中對此提出了有力的修正。他鼓勵讀者回顧歷史中的顛覆浪潮,理解其中的模式、應對和后果。歷史表明,錯過一次浪潮的代價從來都不是小事——無論在商業還是文明層面,無法適應就意味著消亡。
《Epic Disruptions》不僅僅是歷史回顧,它融合了對顛覆與轉型的深刻洞察,同時也向已故的Clayton Christensen致敬——這位在創新和戰略領域極具影響力的思想家奠定了“顛覆式創新”的理論基礎。這本書不像一般的商業讀物,而是充滿故事性和趣味性,非常適合商業與營銷領導者通過理解過去來更明智地駕馭未來。
顛覆的力量
Anthony敦促CMO和商業領導者不要把“顛覆”當作名詞——一個孤立的事件或危機,而應將其視為創新的“形容詞”。這種思維轉變至關重要。顛覆并非純粹的破壞力量,它是推動創新的引擎,能夠簡化復雜性、讓昂貴的東西觸手可及。
為什么CMO必須重新定義顛覆
在當下,GenAI正以驚人的速度重塑各行各業,這一觀點尤為切中要害。近期《Fortune》雜志甚至拋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蘋果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諾基亞或黑莓? 意思很明確——如果當今的巨頭不能及時適應顛覆式創新,它們可能會重蹈覆轍。
Anthony借鑒了已故的Clayton Christensen的研究成果。Christensen創造了“顛覆式創新”一詞,試圖解釋為什么看似優秀、管理良好的公司仍然會失敗。早些年,我的導師Ian Mitroff就提出過類似觀點:企業失敗的種子往往在創立之初就埋下了。隨著企業成長,它們會形成企業的“DNA”和內部的“免疫機制”,反而會排斥那些對生存至關重要的變革。
當代CMO的“創新者的窘境”
Christensen的研究發現,公司往往會在專注于為核心客戶沿著傳統維度不斷提升性能時獲得成功。這本身沒錯,畢竟在高價值客戶上投資,能帶來高溢價、可觀利潤和穩健回報。
但當創新重新定義“性能”的含義時,這些做法卻可能變成負擔。企業失敗并不是因為忽視客戶,而是因為過度傾聽客戶,導致它們持續交付昨日市場需要的東西,卻錯過了明日市場真正的需求。
這正是“創新者的窘境”的核心。企業按規矩行事:傾聽客戶、滿足其需求、提供功能豐富的產品,但這樣一來,它們可能忽視了變革的早期信號。在軟件行業,我親眼見過這種現象。太多產品團隊過度依賴客戶設計合作伙伴來制定產品路線圖,結果只是小修小補,而非真正的差異化突破。
當我領導產品管理團隊時,我開始提出一組不同的問題:我們在市場上忽視了什么?有哪些早期信號正在出現?哪些大膽的投入可能重塑我們的市場地位?這些正是像Rita McGrath這樣的創新思想家鼓勵我們去思考的問題,也是Anthony認為在顛覆時代至關重要的問題。
Anthony將顛覆式創新定義為:“通過讓復雜變得簡單、讓昂貴變得可負擔,從而改變現有市場或創造新市場。” 它確實會帶來兩難境地,但同時也為那些愿意挑戰假設、重新想象商業模式的人創造了巨大的機會。
創新解讀:營銷領導者必須了解的要點
Anthony試圖回答幾個在商業中長期存在的問題。
第一,誰驅動創新?
通過案例研究,他明確指出:創新既不是某個孤膽天才的杰作,也不是沒有面孔的龐大企業的產物。相反,它是一種Anthony稱之為“集體個體主義”的活動——跨職能的個人共同協作,通常因共同愿景而結盟,但由不同視角和能力推動。
Anthony認為,孤獨發明家的浪漫想象是一種神話。創新從來不是個人獨奏,即便是最具標志性的突破,也往往誕生于合作者、賦能者和支持者組成的生態系統。這并不是否認遠見卓識型領導者的作用,他們能夠“預見轉角處的未來”,并動員他人。但這重新定義了他們的角色:不再是唯一的創造者,而是變革的催化劑。在Anthony看來,創新是所有人的責任,而不是少數人的專屬任務。
第二,創新是隨機的嗎?
Anthony認為,顛覆是“可預測的不可預測”。我們或許無法精準預測何時、以何種形式出現,但可以理解其發生的條件。創新通常發生在“交叉點”——學科、技術與視角碰撞的地方。所有突破性創新都類似于“英雄之旅”:從早期希望,到遭遇阻力,再到堅持不懈,最終實現價值。雖然隨機性(時機、運氣、偶然)始終存在,但領導者仍能通過營造適宜環境、關注變化的弱信號(Rita McGrath的觀點)來提高創新的成功率。
第三,創新是否在加速?
某種意義上,是的。技術演進更快,市場變化更急,客戶期望也更高。但Anthony提醒我們,真正的創新依然需要長期堅持。比如,iPhone常被視為消費科技的轉折點,但它的成功基于幾十年的積累——從電容式觸摸屏到無線網絡和移動處理器。同樣,AI看似突然爆發,但其發展歷程已超過半個世紀。創新可能顯得更快,但真正的成功依然依賴長期投入與韌性。
第四,創新總是積極的嗎?
不一定。Anthony沒有回避創新的“陰暗面”。創新帶來進步,但也帶來陣痛——尤其是對那些無法適應的人。企業可能失敗,職業可能中斷,行業可能崩塌。顛覆塑造了贏家和輸家,從舊到新的過渡往往混亂。因此,領導者不僅要推動創新,還要以同理心、敏捷性和前瞻性來管理創新帶來的后果。
總結:Anthony提供了一個更具人性化的創新畫像——創新不是神秘的靈光一閃,也不是線性過程,而是一段復雜、集體且充滿挑戰的旅程。他呼吁領導者同時擁抱創新帶來的機遇與責任。
精彩案例與對CMO的啟示
在《Epic Disruptions》中,每個故事都值得一讀,它們清楚地說明:創新不僅僅是技術問題,還關乎時機、轉型,以及敢于挑戰慣性的勇氣。
大爆炸:顛覆可以影響整個市場
火藥從煙花演變為帝國武器。Orban的大炮攻陷了君士坦丁堡,證明一次突破足以摧毀整個體系。
對CMO的啟示:顛覆不僅會重塑行業,還可能徹底消滅它。
第一次信息革命:今日的勝利,明日的威脅
古登堡印刷術先賦能教會,卻又助推了路德宗改革,說明創新會改變權力歸屬。
對CMO的啟示:今天幫助你的創新,明天可能會削弱你。
數據革命:數據只有驅動改變才有價值
Florence Nightingale用統計和可視化改革戰地醫療,開創循證醫學與現代數據敘事。
對CMO的啟示:數據的價值在于驅動行動與變革。
大規模普及:突破來自改良而非發明
Henry Ford沒有發明汽車,但通過規模化和成本控制,讓T型車走進普通家庭。
對CMO的啟示:突破往往來自改良而非全新發明。
晶體管:轉型需要耐心與伙伴關系
從助聽器到Intel,晶體管推動了個人計算與全球科技革命,靠的是生態系統和長期投入。
對CMO的啟示:轉型依賴耐心投資與伙伴協作。
食譜:重塑與真實驅動影響力
Julia Child重塑自我,讓法式料理走入美國家庭,憑借熱情和堅持改變了飲食文化。
對CMO的啟示:重塑與真實能打造品類定義級的影響力。
“特制醬料”:一致性勝過產品創新
麥當勞依靠“快速服務系統”擴張,證明流程創新和一致性可以成就全球連鎖成功。
對CMO的啟示:體驗一致性與產品創新同樣重要。
Pampers:小改進贏得大市場
通過解決滲漏、貼合與吸收問題,Pampers拿下92%的市場份額,讓尿布便捷、可靠且可負擔。
對CMO的啟示:解決客戶小痛點能贏得整個市場。
Nucor vs Bethlehem Steel:要么適應,要么淘汰
Nucor的小型電爐蓬勃發展,而Bethlehem Steel堅持傳統規模,最終被淘汰。
對CMO的啟示:拒絕適應是最快的滅亡之路。
iPhone:大膽押注重塑市場
iPhone幾乎在發布時失敗,但憑借數十年的技術積累和冒險精神,最終成為品類定義級的成功。
對CMO的啟示:即使高風險下注,也可能重塑整個市場。
未來的顛覆前沿
Anthony勾勒了下一輪顛覆前沿:AI、自動駕駛、清潔技術、分布式賬本、無人機、混合現實、智慧醫療等。他是個樂觀主義者,但并非盲目,我也一樣,讓我想起研究生階段的一堂課,當時德州大學商學院的前院長曾警告:AI與基因工程等五大顛覆力量的匯合,可能對民主制度帶來沖擊。彼時風險看似遙遠,如今卻顯得迫在眉睫。因此,一個健康運轉的民主制度比以往更重要。我們只能祈愿未來更像《杰森一家》里的Marge,而不是《終結者》。
結語:更深入理解客戶
顛覆并不新鮮,它只是換了新外衣。從印刷術到GenAI,歷史一再表明:創新會重塑市場,改寫權力格局,并獎勵那些足夠勇敢、敢于早行動的人。Anthony的書提醒我們,要駕馭未來,不僅需要前瞻,更需要回顧。
對CMO和商業領導者來說,呼吁很明確:不要只追逐當下客戶或下一個“熱點”,而是要深入理解新興客戶需求。 因為在歷史的模式中,正蘊藏著明日突破的行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