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公司瘋狂吹噓“AI能寫80%代碼”時,AWS CEO Matt Garman 潑了一盆冷水。
他的態度相當直接:
“AI代碼占比?這是最愚蠢的指標。”
“衡量代碼量從來不是好方法,很多時候,代碼越少越好。所以我完全不理解,為什么有人喜歡用這個指標來炫耀。”
這番言論迅速在 Hacker News 引發討論:
Garman 在播客中還反駁了另一種流行觀點——AI將取代初級工程師。
Garman 提到,AWS推出AI 輔助編碼工具 Kiro后,有企業高管興奮地告訴他:
“AI工具可以取代公司所有的初級員工”。
對此,Garman 回應道:
“這是我聽過最蠢的事。”
原因很簡單:
“初級員工可能是公司里成本最低的人力,而且他們是最積極擁抱 AI 的群體。”
這些觀點都來自他最近做客 Matthew Berman 的播客節目:
地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focTxMzOP4
當然,Hacker News 上也有人唱反調:
“我每天都看到有人批評 AI 編程,感覺像生活在平行世界。”
一位開發者分享了自己的實踐:
“我寫過 20 萬行 B2B SaaS 代碼,用上 Sonnet 4 的 Agent 模式后,我只寫 20%,其余 80% 由 Sonnet 和 GitHub Copilot Agents 完成,然后我做嚴格檢查和測試。”
看完 Garman 的完整訪談后,你會發現,他不是反對 AI的保守者,而是提醒行業:別被指標綁架,別盲目砍人。
真正的問題是:
AI 時代,開發者該怎么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
1.AI不會讓人失業,砍初級崗反而愚蠢
幾個月前,Anthropic CEO Dario Amodei 警告:“AI 將引發白領大屠殺。”
他的預測是,未來十年,全球可能有 30% 的白領崗位被取代,客服、財務、法務等重復性強的崗位首當其沖。詳情可閱讀:Anthropic CEO失業暴論引爭議!AI將在5年內消滅一半白領入門崗,失業率或飆升至20%!阿莫多:該征收Token稅了
這種悲觀論調在網絡上廣泛傳播,甚至有人斷言:“AI 會讓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成為新常態。”
AWS CEO Matt Garman 卻不這么看。
“我覺得這是科技界最令人興奮的時代。我個人非常樂觀。我認為 AI 和技術的進步,能夠顯著提高效率、生產力,并減少工作中的繁瑣任務。”
在他看來,AI 最大的價值在于解放人類,AI能帶給企業的“降本增效”,同樣能給到個人:
“今天很多白領的日常,其實都在做一些他們自己并不喜歡的事,比如填報系統、匯總報表、收集信息。AI 能幫助我們縮短這些耗時任務,讓人們把更多時間放在創造性工作、深入分析和他們真正熱愛的部分。”
Garman 不否認 AI 演進的速度帶來挑戰,但他強調關鍵不在“抗拒”,而在學習和適應。
“如果你愿意擁抱它,AI 會讓你更有競爭力。”
至于“砍掉初級崗位”,他毫不客氣:
“這是我聽過最蠢的想法。”
他們是公司里成本最低的員工,而且對 AI 工具最積極。
“如果你十年后公司沒人學過東西,這怎么行?所以我的觀點是,你仍然需要招聘應屆生,教他們如何構建軟件、拆解問題、正確思考。這點和以前一樣重要。”
2.AI代碼率毫無意義,Coding不是量的游戲
在硅谷,“AI代碼率”常被視為衡量模型編程能力的核心指標。
似乎這個數字越高,AI就越接近人類工程師,甚至逼近AGI。
Anthropic CEO Dario Amodei 曾預測:“未來三到六個月 AI 會寫 90% 代碼;再過一年,幾乎所有代碼都可能由 AI 完成。”
Google CEO劈柴哥也在財報會上夸耀:
目前已有超過 25% 的 Google 新代碼是由 AI 自動生成。
不過,AWS CEO Matt Garman 卻對這種“代碼量炫耀”嗤之以鼻,直呼“我不理解”:
“我從來不理解為什么大家喜歡用這個指標炫耀。”
“過去一兩年,大家喜歡炫耀‘AI 寫了多少行代碼’——這是個愚蠢的指標。AI 可以寫無限多的代碼,但可能是垃圾代碼。很多時候,更少的代碼反而更好。”
在他看來,代碼量從來不是生產力的代名詞,真正的價值在于:AI是否解決了真問題。
Garman 同時披露,超過 80% 的 AWS 開發者已將 AI 工具融入日常工作:無論是寫測試、補文檔,還是通過 Q CLI 和新 IDE Kiro 做“代理式工作流”。但他也坦言:沒有所謂的“完美指標”去衡量開發者使用AI的成功度。
與其死盯代碼量,不如鼓勵試驗:
“今天的衡量標準和以前差不多,部分還是生產力。但我們仍在探索最佳實踐,因為技術在快速演變。所以我們鼓勵試驗,讓團隊嘗試不同的工具、方法論,也嘗試不同的組織方式。”
3.有了AI賦能,未來開發者的價值只會更高
“編程無用論”最近很流行——有人斷言,程序員終將被AI全面取代。
對此,AWS CEO Matt Garman 的回答很直接:
未來開發者角色的價值只會更高,因為他們被工具賦能了。
不過,他并不贊同進入大學學習了“編程”技能,就能一輩子高枕無憂:
“以現在技術進步的速度,如果你把全部精力押在某一項技能上,并打算靠它吃30年飯,我幾乎可以肯定,它30年后已毫無價值。”
真正值得投入的,不是某門語言,而是底層能力:
如何獨立思考?如何培養解決問題的批判性推理?如何培養創造力?如何建立一種學習心態,讓你不斷學習新的東西?
Garman預測,兩三年后,開發者的日常會徹底改變:
那種“在地下室獨自寫代碼幾周”的刻板印象可能不復存在,但我們仍然需要精通軟件的人。未來可能會有大量懂軟件的人,他們手里會有智能代理去完成部分編碼任務。我認為兩三年后,你可能不需要再自己寫 Java 代碼了,因為這些工具會非常擅長寫代碼。你的工作會更像是:拆解問題、決定開發什么、整合系統、審查生成的代碼是否符合預期,并調度多個 AI 代理完成任務。這才是未來開發者的角色。
AI賦能會讓創造者告別“腦子里有想法、落地卻要熬幾周代碼”的挫敗感。
"AI 能幫你解鎖生產力,讓有創造力的人更快解決問題,開發出有趣的應用和成果。”
4.亞馬遜如何實踐:拆分小團隊 + 快速學習曲線
在談到AI如何重塑組織方式時,AWS CEO Matt Garman 提出了一個鮮明對比:
“過去,要開發一個大型復雜系統,需要龐大的團隊,每個人負責一小塊。而現在,AI帶來的最大好處之一是——你能擁有更大的視野和掌控力。”
亞馬遜的做法是,把大項目拆成模塊,交給更小、更敏捷的團隊來推進。
“創業公司比大企業快,這一直是它們的優勢。但其實這并不是“天生”的差距,而是組織方式不同。我們現在學習的一點是,AI 工具能讓大公司也采用小團隊作戰的模式,大公司也能跑得很快。如果組織方式和工具都支持快速行動,就能交付卓越的客戶價值。這對像我們這樣的大企業來說,是巨大的機會。”
除了組織創新,AI也在重塑開發者的學習模式。
如今,亞馬遜開發者對AI的滲透率極高:
“絕大多數開發者都很有好奇心。我認為從沒用過 AI 編碼工具的人基本等于零。問題在于,有多少人把它用于徹底改造工作,而不僅是輔助。”
這就帶來了新的學習曲線。Garman強調:
- 開發者需要學會如何改變工作方式
- 明白哪些環節能用AI加速,哪些反而會拖慢
他舉了個例子:
“第一代工具的‘線性模式’很容易讓人掉進兔子洞,一旦生成代碼不符合預期,回退非常困難。”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亞馬遜在新一代IDE Kiro的“代理式開發”理念中做了創新:
以規范(spec)文檔為開始,過程中可以動態調整,但始終保留核心規范,可以隨時修改。
5.寫在最后
盲目追逐“AI代碼率”,沒有意義。
真正能把 AI 編程的價值榨干的,是那些在協作中不斷成長的人。
正如 Hacker News 上的一條高贊評論所說:
“最大的區別在于:能從 AI 工具中獲得最大價值的人,預期 AI 會犯錯,因此他們總是仔細審查代碼,并且在很多時候,更像編輯而不是作者。他們知道 AI 擅長哪里(實現明確函數、寫測試),也知道它容易翻車的場景(大規模上下文的復雜邏輯)。
而那些得不到好處的人,看起來更不能容忍 AI 的錯誤,不愿與 AI 迭代,過度關注失敗案例,而不是限制 AI 在合適的場景中發揮作用。”
圖片
這場變革不只是關于工具,而是關于思維模式:
拆解問題、設計系統、驗證結果、持續學習——這些能力,將決定誰能成為真正的 AI 原生開發者。
最后想問大家一個問題:
你會去刻意追蹤自己的“AI代碼率”嗎?
在你看來,這個數字真的能代表對 AI 工具的掌握程度嗎?歡迎在評論區聊聊你的觀點!
參考: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97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