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BAS“不敢跑”“不會用”“看不懂”?實戰BAS坑避險指南!
在數字化浪潮下,企業對網絡安全投入不斷增加,入侵與攻擊模擬(BAS)作為“以攻促防”的利器,日益受到青睞。然而,企業用戶在從采購到實際應用BAS的過程中,卻陷入了“買了用不好”的困境:系統部署后被閑置,不敢在生產環境運行,不知如何持續運營,更難以將驗證結果轉化為警示價值。安全牛2025年針對長亭科技、華云安、塞訊科技、墨云科技、灰度安全、矢安科技、綠盟科技、賽寧網安、知其安科技等國內主流BAS廠商進行調研訪談(按廠商首字母排序),深入洞察企業在BAS應用中的七大核心困惑,并聯合業內領先的BAS專家觀點,逐一剖析和建議,為企業呈現一份實戰避坑指南。
圖片
問題一:BAS無害化能力存疑,不敢在生產環境“跑”?
企業在考慮或部署BAS時,最為關注的焦點在于其生產環境中的無害化能力。許多管理者擔心BAS系統模擬攻擊會像真正黑客一樣,對核心業務系統造成威脅、數據破壞或留下隱患,這種擔憂致使BAS系統往往只能在測試環境或小范圍非核心區域運行,無法有效驗證核心防護能力,難以發揮其最大價值。
1.安全牛分析:
企業難以辨別BAS產品在無害化攻擊技術上的具體差異,且擔心在復雜生產環境中,即使有無害化設計,也可能出現不可預見的影響。同時,關鍵業務系統對穩定運行的要求極高,任何潛在風險都難以被接受,促使企業傾向回避策略。
圖片
2.安全牛建議:
企業在選型和實施BAS時,應將“無害化技術”作為核心考量因素,采取以下安全策略保障BAS的安全運行:
全面理解無害化攻擊的實現原理:建議企業詳細了解產品無害化攻擊技術的具體實現,如通常包括基于流量重放但不實際利用漏洞,以避免引入真實漏洞并對目標系統造成破壞;通過Agent/漏洞模擬文件讀寫但不修改實際數據,以避免數據丟失;在隔離的受控沙箱環境中執行高風險惡意樣本后快速回滾環境,以確保樣本不擴散;以及代理/探針本身僅行為模擬攻擊而不實際執行惡意負載等機制。這些機制共同保障了BAS在高度仿真攻擊的同時,未造成真實傷害。
關注輕量級Agent的設計:BAS通常部署輕量級Agent聚焦于目標主機或網絡。企業需關注其對系統資源的占用是否微乎其微,確保不影響業務運行。同時,接口本身需經過嚴格的安全設計,并能通過攻擊模塊實現安全驗證任務加載等技術,僅在執行安全驗證任務時才加載相關模塊,降低Agent本身成為攻擊目標或引入新漏洞的風險。
審慎評估廠商的市場應用案例:建議企業了解BAS廠商在其他關鍵行業客戶(如金融、運營商)的實際應用案例,觀察其如何成功保證無害化,通過行業應用實踐增強對BAS在核心生產環境應用的信心。
構建完善的應急預案與熔斷機制:即使BAS具備無害化能力,也應保持警惕。企業需在部署前與廠商共同制定應急預案,涵蓋極端情況下如何快速暫停或終止驗證任務、如何快速回滾等。BAS系統本身也應具備自動熔斷功能,能在檢測到異常行為或潛在風險時自動中止攻擊任務,將風險降至最低。實施時,建議從非核心系統開始試運行,逐步擴大驗證范圍。
問題二:BAS用起來太復雜了,不知道從何下手?
許多企業在采購BAS系統后,常面臨操作困惑,如不知如何高效進行攻擊編排、準確分析海量日志,以及如何將驗證結果轉化為具體改進措施。這種操作復雜性導致BAS系統投入大卻難以快速見效,使用率不高,最終被閑置,難以融入日常安全運營流程。
1.安全牛分析:
該困惑根源在于BAS技術專業性要求高,用戶需具備網絡攻防知識并熟悉復雜攻擊鏈和日志分析方法。同時,企業內部可能缺乏相關專職人員,若BAS產品用戶界面和操作流程設計不佳、自動化程度不足,會進一步增加上手難度。
圖片
2.安全牛建議:
破解BAS使用復雜性的核心,在于轉變“一步到位”的觀念,采取“產品+服務+流程”三位一體的漸進式路徑。首先,應選擇具備高度自動化和AI賦能的易用產品,以技術手段降低操作門檻;其次,從標準化場景入手,逐步建立信心與能力;最后,借助廠商專家服務,將外部經驗內化為組織能力,最終實現BAS從“被閑置的工具”到“深度融入日常安全運營”的價值回歸。
3.具體建議如下:
從標準化模板和基礎場景循序漸進:企業初用BAS時,可先選擇內置的標準化攻擊模板和基礎驗證場景,如驗證Web應用防火墻(WAF)對常見SQL注入、跨站點腳本(XSS)的攔截效果,或驗證EDR對已知惡意文件的檢測能力等。這些模板操作簡單,能驗證BAS系統功能和無害化能力,可以幫助企業快速得到驗證結果,并了解產品。
充分利用AI輔助攻擊編排與日志分析:BAS產品正深度融合AI技術以降低使用難度。選型時,企業應重點考量產品AI賦能能力,如具備AI輔助攻擊場景智能編排與生成功能,能通過自然語言交互或智能推薦,自動生成復雜攻擊預警和測試指標;具備AI驅動的日志智能分析能力,可自動化解析、歸一化海量日志,并深度關聯判斷,自動識別攻擊行為,判斷防護效果,實現驗證結果自動化判斷,減少人工干預,簡化日志分析。
重視產品的可視化與可讀性:易讀的用戶界面和直觀的可視化報告是降低理解成本的關鍵。企業應選擇提供“整體防護態勢可視化”功能的BAS產品,如能以沙盤或業務拓撲圖形式,直觀展現攻擊路徑、被突破防護節點及與業務系統關聯的風險點,幫助非專業背景管理者和初級安全人員更好理解安全風險和驗證結果。
利用廠商的專家服務和持續培訓:初級安全人員使用BAS時易遇知識和經驗不足問題。企業可充分利用廠商提供的專家服務和持續培訓資源,領先BAS廠商憑借攻防背景和安全實驗室,能提供全方位指導,助力團隊掌握實操技能,解決實施中的具體問題。
問題三:BAS買回來就“吃灰”,如何實現常態化運營?
不少企業在采購BAS系統后,僅進行幾次測試獲取報告,隨后系統便被閑置,無法融入日常安全運營流程,成為間歇性投入。這種“吃灰”現象使BAS的持續性價值難以體現,安全投入無法持續實踐,最終淪為“擺設”。
1. 安全牛分析:
該問題根源在于企業缺乏明確的BAS運營規劃、專業運營團隊,且未能將BAS與現有安全流程和管理體系集成。企業將BAS視為“項目制”工具而非“流程化”平臺,未深刻理解其持續性和自動化特點,缺乏專人負責日常管理和運營,也無年度、月度、周驗證計劃,導致BAS在安全運營中被邊緣化。
圖片
2.安全牛建議:
要讓BAS擺脫“吃灰”的宿命,核心在于思維模式的根本轉變:從“一次性項目采購”轉向“持續性能力運營”。這需要建立一個以“人”為本、以“規劃”為綱、以“流程”為體的運營體系。通過明確責任、融入日常、閉環優化,將BAS從孤立的測試工具,打造成為驅動企業安全水位持續提升、量化安全投入價值的核心引擎。
設立專人負責并制定詳細運營規劃:BAS需明確責任人進行日常管理和運營。企業可設專職人員或指定現有安全運營團隊核心成員負責BAS系統維護,依據企業安全目標和威脅動態,規劃、編排、調整驗證任務,并制定年度、月度、周驗證運營計劃,將BAS任務納入日常安全運營考核指標,確保持續運行和效果。
將BAS融入日常安全運營流程:企業應將BAS驗證任務納入現有安全運營流程,如針對高危資產和關鍵安全產品設定周期性、自動化巡檢驗證任務,實現實時感知安全策略威脅變化、產品狀態異常或新風險。同時,將BAS驗證作為IT或業務變更管理流程關鍵環節,重大變更后進行專項驗證,確認未引入新安全風險。
強調并實現持續驗證的長期價值:網絡環境和攻擊手段動態變化,安全防護能力易衰減。BAS的價值不僅在于發現已知問題,更在于發現因配置、策略老化、新業務上線或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潛在風險。自動化驗證可彌補傳統安全評估盲區,確保企業安全防護體系的長期穩定。持續運行模擬攻擊,能持續提升防護體系強度,實現安全保障的長期成效。
構建“發現-分析-修復-復測”的閉環機制:BAS的常態化運營需與閉環優化結合。企業要明確問題解決迭代過程,利用BAS復測驗證。安全缺陷修復后,立即通過BAS復測,自動驗證修復效果,判斷問題是否解決,實現自動化風險閉環管理,將安全操作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防護。
問題四:安全投入效果“看不見”,BAS如何量化價值?
許多企業安全負責人面臨安全投入巨大,但安全效果難以衡量的困境,難以在管理層報告時體現安全業務的工作價值和投資回報,導致計劃和預算審批困難。傳統安全評估結果多為抽象漏洞列表或定性報告,缺乏與業務風險關聯的量化指標,使安全部門難以論證安全工作對業務的實際貢獻。
1.安全牛分析:
該困惑根源在于傳統安全評估手段難以提供量化的安全效果數據,導致安全業務的工作價值難以精確的積累和呈現。此外,安全團隊可能缺乏將技術指標與業務價值關聯的溝通能力,使安全工作的實際價值被低估。
圖片
2.安全牛建議:
BAS通過將抽象的攻防對抗過程,轉化為可量化、可追溯、可對比的指標(如覆蓋度、攔截率、MTTD),破解了安全投入效果“看不見”的困境。使得安全部門不僅能證明自身工作的價值,更能以數據驅動的方式指導產品選型與預算決策,最終實現安全投入的精細化管理和最大化投資回報(ROI)。
企業應將BAS視為實現安全價值可視化的核心工具,利用其量化評估能力,將抽象安全風險轉化為易懂指標,洞察安全投入價值,驅動安全建設與運營優化:
明確量化目標與指標:目標可包括提升關鍵安全產品攔截率、降低整體攻擊鏈平均檢測時間(MTTD)、降低預估損失率等。BAS系統能將攻擊鏈模型、ATT&CK模型和威脅知識圖譜融入攻擊模擬,可視化防護效果,讓安全價值和風險清晰可見。
深入解讀關鍵指標的業務含義:企業不僅要獲取數據,更要理解數據背后的業務內涵。例如,“防護覆蓋度”可展示安全防護體系對網絡資產、業務系統和互聯網暴露面的實際覆蓋程度,幫助企業發現漏防區域;“檢測率/攔截率”直接反映安全產品遭受特定攻擊的成功率,通過BAS驗證,若安全產品在Web攻擊攔截能力上顯著提升,可直接證明其部署后的實際成效。
利用BAS驅動數據安全投資決策:BAS提供的量化數據是安全產品選型和能力投入的科學依據。企業可利用BAS對不同產品進行“開箱即用”測試和對比,評估漏報率、檢出率,選擇運維成本低、最適合自身需求的產品,避免采購和重復投資。BAS能提供“實戰能力評價”,助力企業基于實戰效果進行更明智的投資。
問題五:BAS如何實現安全運營閉環?
不少企業在采購BAS后,發現其與現有安全運營中心(SOC)、安全信息與事件管理(SIEM)、安全編排自動化與響應(SOAR)平臺、漏洞管理系統或工單系統等安全工具和解決流程難以有效集成。這導致BAS驗證結果成為信息孤島,無法自動觸發后續分析、響應和修復流程,安全運營效率難題依舊存在,無法實現“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自動化閉環。
1 安全牛分析:
該問題根源在于企業安全產品體系間日志格式、API標準接口不統一,安全操作流程自動化程度不足,依賴人工干預過多。同時,缺乏將BAS驗證結果與現有安全事件管理、漏洞管理、工單系統有效關聯的機制,致使BAS發現的問題難以及時轉化為修復行動并有效跟蹤。
圖片
BAS驅動的安全運營閉環生態
2.安全牛建議:
要實現安全運營閉環,BAS的角色必須從“孤立的風險發現器”轉變為“聯動的運營驅動引擎”。其核心在于通過開放的API和智能日志分析,將自身深度嵌入到SIEM、SOAR、漏洞管理和工單流程中。BAS不僅是問題的“發起者”(觸發自動化響應),更是修復效果的“驗證者”(通過復測確認閉環)。這種深度集成將徹底打破信息孤島,實現從“發現”到“解決”的自動化流程,將安全運營提升至智能、高效的新高度。
要實現安全運營閉環,BAS的角色應從孤立的驗證工具轉變為“聯動的運營驅動引擎”。其核心在于通過開放的API和智能日志分析,將自身深度嵌入到SIEM、SOAR、漏洞管理和工單流程中。BAS不僅是問題的發起者,更應是修復效果的驗證者。這種深度集成將徹底打破信息孤島,實現從發現到解決的自動化流程,將安全運營提升至智能、高效的新高度。
實現日志與其他系統的自動化對接與智能分析:企業應確保BAS能與SIEM/SOC平臺進行API或Syslog的深度、實時對接,將模擬攻擊觸發的事件信息自動化上報至統一安全運營平臺。同時,BAS需具備多源日志的歸一化處理和智能分析能力,精準解析海量日志,實現驗證結果全自動化判斷,簡化安全團隊工作量,提升準確率,為自動化響應提供高質量數據輸入。
利用BAS驅動自動化響應與任務下發:BAS應成為SOAR平臺的驗證場景輸入和驗證工具。企業可將BAS驗證發現的安全缺陷,通過SOAR平臺自動編排響應流程,如自動隔離受感染主機、自動封禁不良IP,或自動向工單系統下發修復任務,同步更新資產管理系統中的風險狀態,實現安全缺陷從發現到解決的高度自動化,縮短問題解決周期。
構建“發現-分析-修復-復測”的閉環流程:明確問題解決過程,利用BAS復測驗證。安全缺陷修復完成后,立即通過BAS復測,自動驗證修復效果,判斷問題是否解決,形成自動化風險閉環管理實踐,提升安全操作效率,減少重復性工作。
關注廠商的閉環能力規劃與生態融合:選型時,企業應深入研究BAS廠商在自動化閉環方面的技術路線和生態合作策略,包括其與主流安全運營平臺的聯動能力,以及在自動下發工單、自動修復方面的規劃,使BAS成為企業安全運營體系的驅動力,實現自動化安全治理。
問題六:如何應對高級持續性威脅與新型攻擊,增強防護實戰能力?
高級持續性威脅攻擊(APT)具有定制化、定位性強、難以發現的特點,突發新型威脅和零日漏洞(0day)也使企業防不勝防。傳統安全產品多基于已知特征檢測,難以識別未知攻擊,導致防護體系滯后,無法有效預警和應對,一旦被突破后果嚴重。企業缺乏對高級持續性威脅的深度情報分析和應對突發未知攻擊的響應機制。
1.安全牛分析:
高級持續性威脅的復雜性在于其多級、鏈式攻擊過程和不斷進化的入侵、隱匿技術。傳統基于簽名的防護難以識別變種和無文件攻擊。企業雖有外部威脅情報,但缺乏將其轉化為自身可驗證工具和場景的能力。0day漏洞的突發性使企業防護體系難以第一時間防護,無法預判影響,致使未知攻擊時防護被動。
圖片
2.安全牛建議:
應對高級持續性威脅的核心,是實現從“基于已知特征的被動攔截”到“面向未知威脅的主動免疫”的戰略升級。BAS在此過程中扮演了“高級持續性威脅陪練”與“防御體系教練”的雙重角色。它通過將外部威脅情報轉化為可執行的攻擊,利用AI模擬未知威脅,最終以量化數據指導防御策略的精準優化。這個“情報-模擬-優化”的持續閉環,是企業在與高級持續性威脅的持續對抗中,構建動態、自適應安全韌性的關鍵。
將威脅情報轉化為可執行的防護驗證:企業應選擇能將威脅情報(特別是APT組織的TTP)轉化為可執行攻擊場景的BAS產品。此類產品擁有專業實驗室和威脅情報研究團隊,可追蹤全球黑客組織,利用BAS在APT攻擊來臨前,用真實手段檢驗自身防護體系對各類攻擊的檢測和阻斷能力,提升防護接入能力。
利用AI新型模擬與變異能力攻擊,提升防護泛化:面對不斷演變的新型威脅和0day漏洞,企業需關注BAS產品中AI技術的深度應用,能根據環境或威脅情報,自動生成或變異出新的、具有對抗性和不可預測性的攻擊。AI驅動的攻擊生成能力可模擬傳統簽名無法識別的變種攻擊和無文件攻擊,有效測試防護體系的泛化檢測能力和對未知威脅的應對能力。一些領先BAS產品已具備高級APT模擬能力,能幫助企業驗證其應對前沿威脅的能力。
增強防護能力,指導優化:BAS不僅要能模擬,更要能量化防護效果,為企業提供改進方向。企業可利用BAS指標,如“APT攻擊模擬爆發率”“ATT&CK檢測覆蓋率”“橫向攻擊包圍率”,評估防護體系對高級持續性威脅的防護能力。若發現短板,企業應立即優化策略或考慮產品升級,并通過快速調整安全策略、升級安全產品版本、引入精準威脅情報源,推動閉環優化與情報反哺,持續提升防護體系對高級持續性威脅的感知、判斷和應對能力。
問題七:多分支/云環境復雜,是否可以全面覆蓋這些復雜環境?
對于擁有眾多分子公司、上下級部門或采用混合云、多云架構的大型集團企業,網絡環境復雜,分子公司安全能力參差不齊,地域分散導致管理風險大;云環境動態多變,傳統工具難以深入驗證云上防護效果。這使集團總部難以實現對整體安全態勢的統一管理、評估,出現“木桶效應”,單個薄弱環節風險可能蔓延至整個集團。
1.安全牛分析:
傳統安全管理工具和評估手段對復雜環境能力不足。物理分散的外部分子公司難以統一安全管理平臺和標準化評估,導致安全水位難以統一。云環境的彈性、動態性和復雜性使安全邊界模糊,傳統部署模式難以覆蓋,云上配置錯誤或API暴露風險高,增加防護和驗證盲區。各分區系統間的數據孤島也阻礙了集團內部的整體安全建設。
2.安全牛建議:
面對多分支、多云的復雜環境,BAS的核心價值在于扮演“安全度量衡”與“統一指揮塔”的角色。它通過“分布式部署,集中式管理”的架構,將分散的安全驗證能力匯聚,破解了傳統工具難以覆蓋、難以統一評估的難題。這不僅能有效識別集團整體的“木桶短板”,更能以全局可視化的量化數據,驅動總部分支協同治理與資源優化,最終實現復雜環境下整體安全水位的持續提升。
圖片
利用BAS的分布部署與集中管理實現統一管控:對于集團企業,建議選擇支持在各分支部署輕量級Agent或虛擬節點的BAS產品,實現安全驗證和評估。集團總部通過中央控制臺統一下發任務,接收量化評估結果,對各分支安全風險進行“量化多維考評”,指導區域管理考核、預算分配和建設規劃,避免“木桶效應”。
確定BAS對復雜云環境的深度兼容與驗證:業務上云后,企業需驗證云上安全防護有效性。建議選擇能深入云環境內部,模擬針對云主機、云服務、容器、Serverless等云攻擊組件的BAS產品。此類產品與主流云平臺API深度集成,自動發現云資產,驗證云防火墻、云WAF等云原生安全產品有效性,識別云配置缺陷,模擬新興威脅,有效降低混合云架構風險。
追求一體化管理與可視化,實現全局掌控:BAS應能將不同分支、云環境的驗證結果匯聚到統一平臺進行可視化展示,實現對復雜生態網絡安全態勢的全局指揮。通過統一視角,企業清晰了解各分支安全風險排名和混合云架構下的風險點,進而開展統一優化和調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