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有用的銷售分析,而不是羅列完成率
你做的銷售分析報表,是不是也是:分產品,地區,銷售團隊維度,羅列一大堆同比,環比達成率。然后……沒有然后了。除了“要搞高”,啥也發現不了。工作中被領導diss,面試被嫌棄:“沒深度”。
訴苦大會 Stop!今天陳老師帶大家一文看清,有用的銷售分析怎么做,文章較長,記得先點贊,回頭慢慢看哦。
一、什么是有用的分析
能從數據里解讀出業務問題的,才是有用的分析。站在銷售的角度,核心問題就是:到底是渠道不會做,還是產品不給力,還是價格太高了。
1)渠道不會做 → 樹標桿,做培訓,提高一線能力
2)產品不給力 → 淘汰劣質產品,主攻優質產品
3)價格不給力 → 縮減成本,打價格戰
往往上規模的企業,不止一個地區,不止一個團隊在負責銷售。因為,為每個地區/每個團隊找到自己的核心問題,制定提升策略,就是銷售分析終極目的。
二、從渠道分類開始
渠道問題更容易觀察,因此優先分析。渠道分析的關鍵在:可比性,三個字。比如有兩個實體店A和B,觀察到A的營業額高于B,并不能直接下結論。而是要先看:
1)開店位置是否類似(CBD/步行街/社區)
2)開店時間是否接近(開店12個月以內新店/老店)
3)營業面積是否可比(至少面積差不多)
4)店長經驗是否可比(從業年限/過往業績)
通過對比,可能會發現兩種情況。
第一:兩個店特征相似,但是A就是比B賣的好。此時說明大概率A的運營方法(比如門頭陳列/促銷海報張貼/導購引導/堆頭擺放)更好,可以將A作為案例,讓B學習A的做法
第二:A比B好,且某個特征明顯不同。比如A的店長有3年以上從業經驗,B是新晉升店長。那么可以形成假設:有3年以上經驗的店長坐鎮,營業額就是高。之后利用數據,驗證假設。如假設能成立,則可以推廣經驗。整個流程如下圖所示:
圖片
線上電商店鋪也類似,做對比時,需考慮:
1)店鋪主營產品類型
2)店鋪主營產品價格帶
3)店鋪銷量層級
4)店鋪目標人群屬性
一般會選擇銷售層級接近,主營產品類型/價格帶相同的店鋪,觀察其爆款產品主圖,文案,關鍵字等信息,優化我司店鋪表現。
總之,區分分類,不能簡單依靠原始數據字段,要列出主要特征(如下圖)方便對比,是否會對渠道打標簽,是考驗分析師水平重要一環。
圖片
三、識別產品問題
典型的產品問題,如下圖所示:同一類產品,各渠道銷售都不好。這是典型的產品力不足標志。
圖片
注意!這是銷售分析報告,不是產品分析報告。因此,不用在產品本身功能/設計/包裝上花太多精力,短期內這些因素也改不了。
產品問題分析,要聚焦到:
1) 更換海報/銷售話術/目標群體,能不能賣掉
2) 如果實在賣不掉,有沒有替代品可以用
3) 目前積壓的庫存,打折能不能清理掉
此時,需要看細節數據。要么:看是否有某些門店/某些業務員有本事把這個爛貨賣出去,作為標桿,做一套假設→驗證的分析流程。要么做測試,比如更換海報/推廣,看看能有效果不。
如果市場部和銷售部杠起來,堅持認為“產品力沒問題,是銷售不會賣!”那么強烈建議拆分一個報告,單獨研究。否則兩部門懟上,你這份銷售報告交出去總要被一頭罵。
四、價格彈性評估
最后解決價格問題,是因為銷售天生有申請更多折扣的動力,但是打折沖量是毒藥,打折打多了毛利就沒了。所以在數據上,一般監控:
1) 總銷售額 VS 平均折扣力度,預警“透支毛利換銷量”問題
2) 做矩陣分析,找到打折力度少且銷量增長多的店鋪/商品,作為正面標桿學習
(如下圖)
圖片
以上是銷售分析基本套路。當然,如果是toB銷售,電話銷售,自營APP內轉化,可能情況還有差異,短短一篇文章,無法窮盡所有可能。大家記得給本篇點個贊,湊夠60贊,我們下一篇繼續分享toB/App站內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