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給企業帶來的三大顛覆性蛻變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區塊鏈等新技術在各行各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數字化轉型已成為社會發展的新興風口和產業變革的大趨勢。
關于數字化轉型,業內有很多專業嚴謹的定義。
華為在《行業數字化轉型方法論白皮書2019》中提出:“數字化轉型指通過新一代數字技術的深入運用,構建一個全感知、全聯接、全場景、全智能的數字世界,進而優化再造物理世界的業務,對傳統管理模式、業務模式、商業模式進行創新和重塑,實現業務成功。”
IDC認為:“數字化轉型指利用數字化技術(例如云計算、大數據、移動、社交、人工智能、物聯網、機器人、區塊鏈等)和能力來驅動組織商業模式創新和商業生態系統重構的途徑和方法。其目的是實現企業業務的轉型、創新、增長。”
實際上,理解數字化轉型并不復雜,只需把握幾個關鍵詞:數字化技術、模式創新、價值創造。
數字化技術是工具,模式創新是方法,價值創造是效果。
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在于模式創新,即通過數字化技術改變企業的經營活動。
“傳統企業的管理就像“盲人摸象”,依賴個人經驗和局部信息做決策。而數字化轉型后,數據成了企業的“GPS導航系統”,每一步行動都有清晰的路線和實時反饋。”
—— 我們服務的一家制造企業負責人這樣比喻道。
數字化轉型,首先是“轉”管理方式。
該企業通過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測生產線數據,發現某環節的故障率在特定時間段飆升。
通過分析數據,該企業發現是設備老化導致的溫控異常。管理者迅速調整維護周期,故障率下降30%。
這種“數據導航”讓管理不再是“救火式”應急,而是提前識別問題,提前處置,推進企業的主動式管理變革。
通過數據,可以把業務中的“最佳實踐”固化下來。
作為一項對內的標準化工作流程,以信息系統為載體,與人形成一套“共生系統”,敏捷、高效、自動地替代人完成管理任務,提高決策的科學性與準確性。
數字化轉型,其次是“轉”能力結構。
傳統企業的競爭力靠技術、人力和資本堆砌;而如今,數據成了第四大生產要素。與其他生產要素不同,數據卻是越用越增值的“可再生資源”!
某傳統連鎖超市,曾因盲目訂貨導致某網紅飲料積壓300萬庫存,最終折價清倉,損失超百萬。
面對電商沖擊和傳統模式的低效,該超市決定“上馬”中臺項目,打通線上線下數據,挖掘用戶消費規律。
通過大數據算法,精準把握了一系列動態“商機”痛點:
"某網店城市的“低糖椰子水”銷量季度增長180%,購買者多為25-35歲女性,常搭配沙拉、代餐棒;商超會員細分為“健康控媽”、“性價比黨”等6類群體,其中“健康控媽”對有機蔬菜溢價接受度高;某新開發區未來3年家庭用戶增速將達200%,是開店潛力區域 ..."
由此可見,企業通過對這些不同場景數據進行統計、建模、可視化分析,得以深入洞察業務流程,精準把握市場動態,全面了解用戶需求。
通過數據資源的精準驅動,企業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精益生產,提供定制化產品和更加個性化服務體驗。
數字化轉型,也是“轉”組織方式。
“傳統企業的組織架構像金字塔,層級分明但反應遲鈍;數字化企業則像交響樂團,每個成員(部門)既獨立演奏,又通過指揮(數據平臺)協同合作,最終奏出和諧樂章 ...”
某服裝品牌曾因部門割裂飽受庫存困擾 —— 設計部閉門造車,銷售部盲目鋪貨,供應鏈疲于應對。
數字化轉型后,公司通過數據中臺打通全鏈條:設計部參考社交媒體熱搜趨勢,銷售部實時反饋試銷數據,供應鏈按需調整生產節奏。
而這背后,既是數據的共享,也是信息的共享,知識的共享,和企業核心能力的共享。
數字化企業在組織方式上將會朝著更加扁平化,更加柔性的方向進行轉變。
數字化企業由于積累了大量的數據和知識,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應對市場變化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幫助業務人員從數據中更加高效地發現更多的商業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