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智能體企業落地,其實90%都是工程架構設計,只有10%才是真正的 AI 大模型 原創
越來越多企業已經落地 AI 智能體應用,我們會不約而同的發現,AI 智能體應用在企業落地 90% 的工作都是工程架構設計(軟件工程),只有 10% 是真正的 AI 大模型。
AI 智能體在企業落地中的每一個組件都是模塊化的,而且逐步達成到了行業標準:比如:LangChain、Spring AI Alibaba 開發編排框架,MCP 通信交互協議等等,這些構成了 AI 智能體的生態系統。
AI 智能體應用落地的生態系統包含14層,從下到上分別為:CPU/GPU 提供商層、基礎設施/基礎層、數據庫、ETL(提取、加載、轉換)層、基礎模型層、模型路由層、AI 智能體協議層、AI 智能體編排層、AI 智能體認證層、AI 智能體可觀測層、工具層、認證層、記憶層、前端層等。
如上圖所示,這14層只有基礎模型層(10%)是 AI 大模型工作,其他13層(90%)都是架構設計工程工作,下文我們對詳細剖析之。
一、AI 智能體生態系統架構設計剖析
0、AI 智能體生態系統總體架構設計
AI 智能體生態系統總體架構設計包含14層,從下到上分別為:CPU/GPU 提供商層、基礎設施/基礎層、數據庫、ETL(提取、加載、轉換)層、基礎模型層、模型路由層、AI 智能體協議層、AI 智能體編排層、AI 智能體認證層、AI 智能體可觀測層、工具層、認證層、記憶層、前端層等。
1、第一層:CPU/GPU 提供商層
這些公司為 AI 智能體提供強大的計算能力,用于訓練、推理和低延遲的執行。
包括硬件廠商英偉達 GPU、谷歌 TPU、華為昇騰系列,以及公有云廠商 Azure、Google Cloud Platform(GCP)、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等。
2、第二層:基礎設施/基礎層
像容器和編排工具這樣的基礎設施,確保 AI 智能體能夠可擴展、可靠且分布式地部署。
包括 Docker、Kubernetes、Kserve、Knative、Auto Scale VMs。
3、第三層:數據層
AI 智能體需要快速訪問的數據系統,用于存儲記憶、檢索上下文以及在結構化和向量化數據中進行實時決策。
包括 Milvus、Chroma、Pinecone、Neo4j、MongoDB、Elasticsearch、PGVector、MySQL 等。
4、第四層:ETL(提取、加載、轉換)層
這些平臺從各種來源收集原始數據,并將其轉換成 AI 智能體可以使用的格式。
包括 Datavolo、Noodle.ai、Verodata 等。
5、第五層:基礎模型層
包括大型和小型語言模型(LLMs 和 SLMs),它們構成了 AI 智能體的認知核心,支持推理、對話和行動。
包括 GPT、DeepSeek、Qwen、Claude、Grok、Llama 等大模型,以及 Yolox、PaddleOCR 等小模型。
6、第六層:模型路由層
根據成本、延遲和輸出質量,將任務分配給最適合的模型,從而提高效率。
包括 Martian、OpenRouter、Higress、Not Diamond 等。
7、第7層:AI 智能體協議層
定義 AI 智能體之間的交互和通信方式。像 MCP、A2A、AG-UI、ANP、ACP 這樣的協議,有助于結構化的多 AI 智能體協作和上下文管理。
8、第8層:AI 智能體編排層
使 AI 智能體能夠執行工作流、與其他 AI 智能體交互,并在工具和環境中進行協調。
包括 Spring AI Alibaba、LangGraph、Autogen、LlamaIndex、Swarm、Eino 等。
9、第九層:AI 智能體認證層
處理 AI 智能體在可信生態系統內的安全身份、訪問控制和基于角色的權限。
包括 AWS AgentCore Identity、Azure Entry Agent ID 等。
10、第十層:AI 智能體可觀測層
通過遙測、日志、反饋循環和分析來跟蹤 AI 智能體的行為,以便持續改進和調試 AI 智能體。
包括 LangSmith、Langfuse、Arize、OpenTelemetry、Helicone、Opik 等。
11、第十一層:AI 智能體工具層
AI 智能體使用的 API、搜索和外部工具,用于獲取實時數據、自動化決策或跨領域集成。
包括 Google Search、DuckDuckGo、Sorper、Exa 等。
12、第十二層:認證層
通過安全的身份驗證和用戶訪問控制層來保護 AI 智能體的操作。
包括 Auth0、Okta、OpenFGA、ANON 等。
13、第十三層:記憶層
存儲之前的交互和上下文知識,幫助 AI 智能體隨著時間的推移進行個性化和適應。
包括 Zep、Mem0、Letta、Cgnee 等。
14、第十四層:前端層
用戶與 AI 智能體無縫交互的 UI 組件,比如: Web 應用和聊天界面。
包括 Streamlit、Flask、gradio、NEXT 等。
總之,以上就是 AI 智能體應用在企業落地的生態系統,可以根據企業總的業務場景靈活選擇每層中的工具和技術,但是并不是所有列出的技術都需要用來構建一個有效的 AI 智能體應用中。
?本文轉載自????玄姐聊AGI??? 作者:玄姐
